口译中的短时记忆及其训练

作者: 2014-01-13 16:35

一、引言 口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同步的速......


  一、引言

  口译指的是“用一种语言(译入语)把另外一种语言(源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原语发言人几乎同步的速度或连续传替的形式准确表达的一种口头翻译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处理活动,口译活动与笔译活动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口译信息的发布具有瞬时性和一次性特点,口译活动中口译员没有机会反复理解原语信息;而是要一次性听取原语信息,借助笔记,甚至在没有任何外界辅助手段的条件下,执行原语信息听辨、信息意义理解、信息暂时储存、译语组织与计划、译语信息表达与监控等一系列加工任务。这样,在信息的贮存和加工过程中,短时记忆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知心理学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口译中的短时记忆工作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短时记忆

  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短时记忆(STM:Short Term Memory)指记忆经验之后几秒钟或几分钟内的持留,或是人在经验之后的几秒钟或几分钟内能够辨识和回忆的信息量。外部信息经过感觉通道,激活感觉记忆从而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一个容量有限的缓冲器和加工器,也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因此,它不仅包括两个短时存储器(视觉和空间信息存储器),也包括一个对有限数据进行加工和整个系统进行控制的中央执行器”。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我们意识不到的,这两种记忆中的信息只有被传送到短时记忆中才能被执行、控制和加工。所以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

  与感觉记忆、长时记忆相比较,短时记忆的特征之一是信息贮存时间短。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非常短,一般为20 秒。但是,如果加以注意,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的时间可以远远超过20 秒。短时记忆的另一特征是记忆容量有限。对于短时记忆的容量,美国心理学家米勒认为它是可变的,可以由一个变量来计量。他称这个变量为记忆单位,或块(chunk)。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 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对于记忆容盘来说重要的是这种记忆单位的数目而不是实际的信息负荷,因此只要不改变信息单位的数目,我们就可以通过打破字母或者单词之间的界限,组成较大的记忆单位来扩大记忆容量。这就是短时记忆的组块理论。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它可以是无意义音节,也可以是彼此无关联的字母、单词甚至句子。米勒的组块理论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

  影响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很多。组块的大小、复杂性和熟悉性等都会影响短时记忆的容量。随着组块复杂性的增加,短时记忆容量倾向于逐渐降低;高频词的短时记忆容量比低频词大;复杂性与记忆保持量有显著负相关。短时记忆容量也受到主体的知识经验的影响,“知识经验越多,不仅应用的组块数,而且每个组块所包含的相应的信息量也越多”。

  三、短时记忆在口译中的作用

  口译作为一种以信息传递为目的的语言交际活动,要求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目标语忠实有效地将讲话人所表达的信息传递给目标语听众。Gile(1995)将口译的完成定义为“听力理解与分析,短时记忆和翻译产出”三项基本任务的配合过程。这三项任务中,短时记忆尤其重要。蔡小红的交替口译过程模式对短时记忆也予以高度重视。在口译过程中,短时记忆首先直接接受感觉记忆筛选之后的原语信息。并非所有经过感觉记忆的信息都可进入短时记忆,只有一部分在被注意到或被意识到的情况下才能进入短时记忆进行意义加工。并且在短时记忆的持续时间之内,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全部输入的话,它们就会在组织好之前被遗忘。而注意依赖于信息接收者对信息材料的兴趣、目的和期望,以及对其熟悉的程度。对言语材料的兴趣,可以积极主动地激活记忆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而目的和期望则促进了这一激活过程的有效性;对信息有一定的熟悉程度也可对记忆提供直接的帮助。口译任务的性质决定了译员在听辨理解过程中的是“有意”识记。在进行言语理解的时候,译员的目的性和方向性越强,对信息的推导和分析也就更快。译员的工作动机越强,其对原语信息的理解、组织得越好,记忆效果也就越令人满意。由于其容量有限,短时记忆促使译员下意识地过滤、选取原语材料进行进一步加工,从而避免了过重的记忆负担。

  为了更好地保持信息,短时记忆对进入的信息进一步加工。短时记忆的认知加工策略有很多,主要有复述策略、组块化策略和组织性策略。所谓复述策略,是指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信息刺激,以将注意力维持于学习材料上,并将其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主体对刺激信息的回忆量与其对信息复述的频率成正比。口译中,短时记忆并不是对信息的简单复述,因为“口译是对原语信息的意义和思想进行传递和表达,而不是对源语信息符号的机械记忆与重现”。其实质是在理解原语的基础上,对其主要意义和关键词语的记忆和加工。运用组块化策略可以增加个别单元上的信息载荷,从而扩大短时记忆容量。一般说来,译员在听完一段话后,既不能用大脑全部按顺序记忆每一个单词,也无法将全部内容速记下来。译员记忆的是话语意义,以“话语意义”或“篇章意义”为单位对信息进行重组大大增加了短时记忆的容量。组织性策略是指主体在记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意义,将记忆材料组成各种类别,编入各种主题或改组成其他形式。通过一定的检索手段,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原先储备的与接受到的话语信息类别、主题相关的知识,将二者联合起来对话语信息进行加工并储存。合格的口译员具有包括对话语模式知识、场景知识和百科知识等的记忆。

  因此,短期记忆在口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短期记忆能力是在译员训练的前期阶段应培养的具体技巧之一。

  四、口译中短时记忆的训练和提高

  对短时记忆的研究为口译教学提高记忆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短时记忆是可以训练的,经过有效的训练,短时记忆的容量可以大大的提高。而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因此,对短时记忆的训练应该是口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1. 逻辑整理练习

  口译中的逻辑分析指“对讲话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纵向分析即分清关键信息和辅助信息,就是找出逻辑层次;横向分析则是明确各信息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整理练习要求学生在听的同时,对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听完后首先概括原文的中心意思,然后说出围绕中心意思,原文阐述了哪几方面内容,其相互之间逻辑关系是什么。练习的目的在于训练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练习,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可以更好把握信息的逻辑关系,使信息规整有序,并将信息组合成更大的单位,以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练习中,学生不仅要找出逻辑线索,还要找出关键词,这样记忆的内容就成了对讲话的主要意义及相互关联的记忆。在翻译产出阶段,只要依照逻辑关系,利用逻辑线索和关键词去激活相关信息,就能达到恢复所有主要信息来完成忠实翻译。分析、论证、推理性语篇最适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帮助记忆有很大的好处。

  2. 影子跟读练习

  影子跟读练习又叫源语或单语复述练习,就是用同种语言几乎同步地跟读发言人的讲话或事先录制好的新闻录音、会议资料等。练习目的在于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及培养学生注意力分配的能力。有关影子跟读练习的文献表明,影子跟读练习与听力理解和注意力的集中有关。同时在这个练习中,学生需要几乎同时完成听入、记忆、重复等多种任务,有助于提高合理分配注意、协调各种任务的能力。做影子跟读练习时,开始的时候可以使用母语材料,与讲话同步开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可以落后原语大约半句话到一句话跟读源语。在跟读完一段5-8 分钟长度的讲话或新闻之后,应该可以概述出源语的主要内容。在影子跟读练习一段时间后,跟读的材料也宜从母语发言转为外语讲话,方式则应从对讲话所有字词的完全重复,改为对讲话内容的概括和综述。

  加强影子跟读练习,培养学生边听边跟读的习惯,提高记忆能力。这样就减轻了译员的记忆负担,留出更多的精力用于听力理解和目的语的组织。

  3. 源语概述训练

  源语概述练习是影子跟读练习的延续。就是学生用源语跟读完一段讲话内容后,在没有笔记帮助的情况下,停下来凭记忆力对刚刚跟读的内容用同种语言进行概述,归纳讲话内容的核心思想。开始做该类练习时,间隔时间可以相对短一点,只要求学生概述原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掌握要领之后间隔时间逐渐加长,逐渐要求注意细节的准确性。源语概述练习的目的是培养短时记忆力和边听边说边想(抓核心内容)的习惯。

  五、结语

  口译是一项对译员的双语转换能力、记忆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有着极高要求的工作,口译短时记忆训练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本文分析了短时记忆系统的本质和特点,以及它在口译过程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口译中短时记忆的训练方法,希望可以引起口译教师对这一技能的重视,加强对学生短时记忆的训练,提高口译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